人才热线:010-52478634
当前位置:首页 > 名录

张伯礼

中国工程院院士、第四届国医大师

生成电子名片
简介

张伯礼,1948年2月26日出生于天津,男,汉族,河北宁晋县人,中医内科专家。中共党员。1982年毕业于天津中医学院。现任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主任。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专项技术副总师,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科带头人,组分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现代中医药海河实验室主任,第十一届药典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医学教育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监事长,世界华人中医医师协会副会长,第十一至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长期从事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和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工作。20世纪80年代,开展中医舌诊客观化研究,开拓了舌象色度学和舌底诊研究方向,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90年代,开展血管性痴呆(VD)系统研究,制定了VD证类分型标准和按平台、波动及下滑三期证治方案;明确了中风病证候和先兆症动态演变规律,建立了综合治疗方案;创立了脑脊液药理学方法,揭示中药对神经细胞保护作用机制;200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自1999年开展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研究,并连续三次得到“973”计划支持,创建了以组分配伍研制现代中药的途径和关键技术,200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本世纪初,完成了首个中医药对冠心病二级预防大规模循证研究,建立了中医药循证评价系列方法,获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开拓中成药二次开发研究领域,促进中药科技内涵和质量提升,推动了中药产业技术升级,培育了中药大品种群,获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作为中央指导组专家,在武汉奋战80余天。指导中医药全程介入新冠肺炎救治,主持研究制定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法成为中国方案的亮点,获“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


2005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2006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1年获中医药国际贡献奖、“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6年获吴阶平医学奖,2017年获“全国名中医”称号,2022年获“国医大师”称号;2009年、2018年两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19年获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2020年获全国创新争先奖、“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称号、教学大师奖;2021年获“全国敬业奉献道德模范”荣誉称号、全国优秀教材奖特别奖、第十三届光华工程科技奖。


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人物经历

5.png


1948年2月26日,张伯礼出生于天津市南开区。

1982年7月,毕业于天津中医学院,获得中医内科学硕士学位。

1982年9月—1992年7月,任天津中医学院中医研究所室主任。

198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92年7月—1999年12月,任天津中医学院中医工程研究所所长。

1999年12月—2002年8月,任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

2002年8月—2006年10月,任天津中医学院院长。

2003年抗击“非典”期间,组建中医医疗队,担任中医治疗“非典”总指挥,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救治患者。

2006年10月,任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

2007年6月,被文化部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医传统制剂方法代表性传承人。

2010年12月—2018年12月,任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

2020年2月,为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率领由来自天津、江苏、湖南等地中医医疗团队组成的“中医国家队”,进驻武汉市江夏方舱中医院。

2021年5月,任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

2022年2月2日,担任北京冬奥会第一百二十五棒火炬手。

2022年2月,加盟新华网高端纪实访谈栏目《大国榜样·两会特别策划》。


5.png


科研综述

5.png


张伯礼长期从事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和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工作。20世纪80年代开展中医舌诊客观化研究,开拓了舌象色度学和舌底诊研究方向。20世纪90年代开展血管性痴呆(VD)系统研究,制定了VD证类分型标准和按平台、波动及下滑三期证治方案;明确了中风病证候和先兆症动态演变规律,建立了综合治疗方案;创立了脑脊液药理学方法,揭示中药对神经细胞保护作用机制。自1999年开展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研究,创建了以组分配伍研制现代中药的途径和关键技术。21世纪初完成了首个中医药对冠心病二级预防大规模循证研究,建立了中医药循证评价系列方法。开拓中成药二次开发研究领域,促进中药科技内涵和质量提升,推动了中药产业技术升级,培育了中药大品种群。


学术论著

截至2019年6月,张伯礼已发表论文400余篇,SCI收录80余篇,主编专著20余部。

1.png


承担项目

截至2019年6月,张伯礼已承担并完成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40余项。

张伯礼主持的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研究连续三次得到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支持。


2.png


成果奖励

截至2019年6月,张伯礼已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在内的国家奖7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0项


3.jpg


人才培养

教育理念

5.png


张伯礼提出了“知识、能力、素质并重,以拓展学生创新发展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倡导强化中医临床思维,注重临床技能训练。
他坚持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相结合,要求学生从院校走出去,跟临床名师学习经验,培养具有一定科研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临床实用型人才。他还特别注重教学中的互动,鼓励师生间对病例进行分析讨论,创建了“基于案例的讨论式教学——自主式学习联动”的教学方法。


制定标准

张伯礼致力于创建中医药高等教育规范。2008年,他主持制定了《中国·中医学本科教育标准》,开展了中医药标准化建设和中医学专业的认证工作;主持制定世界中医学教育史上第一个国际标准——《世界中医学本科(中医师前)教育标准》,在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推广应用;组织各国专家编写了国际通用系列的中医药教材,筹建了“一带一路”中医师资培训基地,制定世界中医专业认证标准。


指导学生

张伯礼长期在教学一线指导研究生、亲自给传承班当班主任。截至2019年6月,张伯礼已培养博士后、博士、硕士近300名,指导的3篇博士论文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2篇获提名奖。


教学荣誉

4.jpg


奖助学金

张伯礼先后将个人获得的何梁何利基金奖、吴阶平医学奖、世界中医贡献奖等奖金二百余万元捐给天津中医药大学设立“勇搏”励志奖助学金,培养立志献身于中医药事业的践行者。张伯礼为勇搏励志班制定“责任、坚韧、克已、奉献”的班训,注重学生的自我激励、自我管理、自我淘汰。


5.png


荣誉表彰

1991年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02年杰出专业技术人才

2005年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5年全国先进工作者

2006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007年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

2007年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医传统制剂方法代表性传承人

2010年香港浸会大学荣誉理学博士

2011年“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组织管理突出贡献奖

2011年“十一五”期间天津市最具影响力劳动模范

2011年中医药国际贡献奖

2011年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2014年澳门科技大学荣誉博士

2015年天津市科技重大成就奖

2016年吴阶平医学奖

2017年全国名中医

2019年“岐黄中医药传承发展奖”成就奖

2019年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

2019年树兰医学奖

2019年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

2020年5月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

2020年8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

2020年9月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2020年9月中国好人榜“敬业奉献好人”

2020年10月天津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劳动模范

2020年11月第十三届光华工程科技奖

2020年11月第二届教学大师奖

2020年12月入选2020“中国非遗年度人物”候选名单

2021年2月首届“科普中国最高荣誉奖“

2021年2月2020“中国非遗年度人物”

2021年11月全国敬业奉献模范  

2022年2月入选第四届国医大师拟表彰人选名单


社会任职

2006年5月《中西医结合学报》副主编

2006年10月《疑难病杂志》顾问

2006年10月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教育指导委员会会长

2006年12月《中药材》第六届编委会副主任委员

2006年12月《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编委

2007年3月《世界中医药》第一届编委会副主任委员

2007年3月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2007年4月中国医师协会理事

2007年8月《科学中国人》专家委员

2008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2008年4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六届理事会副会长

2008年5月《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08年11月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大学协作工作委员会第一届副主任委员

2008年12月《中华海洋本草》顾问

2009年1月《中国循证医学杂志》第五届编委会委员

2009年6月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

2009年6月中国药理学会抗衰老与老年痴呆专业委员会顾问

2009年7月《中国新药杂志》第四届编辑委员会委员

2009年8月《中国中药杂志》第九届编辑委员会副主编

2009年12月第六届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生物与医学学部委员

2010年12月第十届药典委员会执行委员执行委员

2011年1月全国临床医学(中医学)、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11年6月高等中医药教育教材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2011年7月《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第七届编委会副主任委员

2012年3月天津市医师协会副会长

2013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2015年12月中华医学会副会长

2016年11月“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十三五”总体组副总师

2017年8月第十一届药典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17年9月世界华人中医医师协会首任会长

2018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2019年1月教育部医学教育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19年2月中国医师协会中医师分会首任会长

2020年1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科研攻关专家组专家

2020年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专家组成员

2020年2月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第一批成员

2021年3月省部共建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2021年5月成渝双城经济圈道地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联盟特聘顾问、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副会长、国务院医改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名誉会长


出版图书

5.png

中医内科学

作者名称 张伯礼

作品时间 2012年8月

《中医内科学(第2版)》,本书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介绍中医内科学的定义、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和辩证治疗方法;各论分八章,介绍53个常见病症及其附属病的概念、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各个病症分设概述、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预防调护、临证要点等栏目。


个人生活

张伯礼的儿子张磊是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副主任,兼任天津中医药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执行院长。

2020年元宵节,张伯礼在武汉抗疫一线写下《战地灯节》一诗:“灯火满街妍,月清人迹罕。别样元宵夜,抗魔战正酣。你好我无恙,春花迎凯旋。”2月16日,因劳累过度引发胆囊旧疾需要手术,张伯礼坚持自己签字不告诉家人;和儿子同在前线,他拒绝探望,让儿子先管好病人。


人物评价

5.png


张伯礼在继承发展祖国传统中医药事业上做出了突出成绩。他潜心研究,用现代科学技术继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倾注大量心血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他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挽救了许多患者的生命。(新华网评)

张伯礼用诲人不倦、勇于开拓的科学精神,生动地诠释了一名共产党人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对人民群众的赤诚大爱、对科学探索的执着追求,无愧于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光荣称号,彰显了一位有崇高价值观的中医达人的高远胸怀。(人民政协网评)

张伯礼热爱祖国,为人坦诚,学风严谨,富于创新,尊重前辈,虚心学习,善于与他人合作。热爱中医教育事业,淡泊名利,提携后学,关爱学生。(何梁何利基金评)

张伯礼校长是中国科技界的著名学者,为国家的教育和科技进步特别是在中医教育、科研和管理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澳门科技大学评)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作为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张伯礼逆行武汉,奋战了80多天。以他为代表的中医药人为抗疫“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医药力量,身为全国人大代表的他也在不见硝烟的战场忠实履行职责。(新华社评)

张伯礼长期致力于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奠定中医素质教育和国际教育的标准化工作基础,推动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他主持研究制定中西医结合救治方案,指导中医药全过程介入新冠肺炎救治,取得显著成效,为疫情防控作出重大贡献。(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评)

用百倍心血,开一剂良方,他以科技手段让传统中医制剂焕发现代生机;悬一壶丹心,济万世生灵,他用仁者大爱传中华岐黄之术造福千家万户。(2020“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揭晓词)


人物言论

2020年3月,在《中国经济大讲堂》演讲中,张伯礼认为:中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的核心内容、理论基础、哲学思想不变,而它的理、法、方、药,具体看病的技术几乎每天都在变化,这些不断变化的证候方药就是推动中医前进的内生动力。所以说中医是一种科学,没有问题,不容置疑。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