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热线:010-52478634
当前位置:首页 > 名录

李玉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药用菌学会主席

生成电子名片
简介

李玉(1944年1月30日- ),男,山东济南人,汉族,中共党员,中科院理学硕士,日本筑波大学农学博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吉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原吉林农业大学校长,国际药用菌学会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四届、第五届学科评议组成员,《菌物研究》主编,《菌物学报》(至2009年)和《International Medicinal Mushroom》编委,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管理)专家、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和科技工作者、国家教学名师,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育种室主任。


2020年5月,获得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2020年12月,被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协等6部门授予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2021年2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李玉“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


人物简介

李玉,男,1944年1月30日生,男,汉族,山东济南人,菌物学家,中共党员。1967年毕业于山东农学院,后获日本筑波大学博士学位。现任吉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药用菌学会理事长。曾任吉林农业大学校长。

30余年来致力于菌物科学与食用菌工程技术和产业化研究,建成了位居国内前列水平的菌类种质资源库,其中仅黏菌就报道了400余种,发表新种55个,此前尚无中国人命名的新种。在食用菌领域筛选培育出60个品种,6个通过国审;创新改进了全日光栽培黑木耳等8项关键技术,改变了传统栽培模式;累计推广50多亿袋(菌包),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近60亿元。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55篇,其中110篇被“SCI”收录或引用,出版著作25部。建立了教育部食药用菌工程研究中心,创办了《菌物研究》学术期刊,在我国创建了较完整的菌物科学与食用菌工程人才培养体系。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获得专利17项,对我国的菌物事业做出突出贡献。

200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学习经历

1962.09—1967.09 山东农学院 专业:植物保护专业

1978.09—1981.07 吉林农业大学,硕士。专业:微生物专业

1996.04—2000.04 日本筑波大学,博士。专业:生物圈环境学领域生命环境科学研究科


工作经历

1968.04—1981.09 吉林省白城农科院 技术员

1981.09—1985.03 吉林农业大学 讲师

1985.04—1988.06 吉林农业大学 副教授

1988.06—1992.06 吉林农业大学 副校长 副教授

1992.07—1995.01 吉林农业大学 校长、教授

1995.01—2004.09 吉林农业大学 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6.01—1996.02日本国立科学博物馆 高级访问学者/教授

1996.02—1996.10英国皇家植物园(Kew) 高级访问学者/教授

2004.09— 吉林农业大学 教授 、博士生导师


担任职务

吉林省食用菌产业化技术总负责人。

博士生导师、菌物研究所所长,俄罗斯农业科学院外籍院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第四届、五届成员,中国菌物学会理事长,中国食用菌协会副会长,食药用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兼资源收集与繁殖利用功能实验室主任。《菌物研究》主编,《Intenational Medicinal Mushroom》编委 。吉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学术委员会主任。

2020年11月,沈阳农业大学国家生物炭研究院成立,受聘为学术委员会委员。


现任职务

1999— 吉林省食药用菌协会 会长

2005— 俄罗斯农业科学院 外籍院士

2009— 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1— 中国菌物学会 名誉理事长

2013— 第一届国际药用菌学会理事长

2015— 中国食用菌协会 名誉会长

2019— 吉林省政府首届高端智库专家团主任

2020年5月26日,任第二届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顾问,任期5年。


荣誉奖项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管理)专家、优秀教育工作者,

1992年获得国务院特殊政府津贴。

先后4次当选吉林省省管优秀专家和高级专家。

2011年9月,荣获“第六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称号。

“黏菌代表类群系统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一,2007年

“食用菌新品种选育、配套丰产技术研制及产业化创新体系建设”,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2008年

“重要黏菌类系统分类学研究”,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2002年

“北方食用菌高产、高效栽培新模式”,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2001年

“高等农业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研究与实践”,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排名第一,2005年

“药用菌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2015年

2015年荣获戴芳澜终身成就奖

2010年荣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020年5月,获得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

2020年12月,被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协等6部门授予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2021年2月25日,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

2021年7月,被中国老科协评选为百名优秀老科技工作者。


科研成果

在科学研究上,李玉先后主持并带领团队完成菌类科技与工程研究项目如国家科技部、农业部、“973”、 “863”、“948”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重点及面上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50余项。

李玉30余年来致力于菌物科学与食用菌工程技术和产业化研究,将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相结合,以创新成果为依托,研究解决北方食用菌工程技术难题,促进了食用菌产业升级。建成了位居国内前列水平的菌类种质资源库,其中仅黏菌就报道了400余种,占世界已知种的2/3,发表新种46个,此前尚无中国人命名的新种,为近年国际上发表新种总数的1/17,出版了国内外独有的“目”一级专著2部及这一领域第一本英文专著和《中国真菌志—黏菌卷》。在国内外收集、评价上万份菌种和凭证标本,报道了45个新种,100余个国内新记录种。筛选并培育出39个食用菌品种,有6个品种通过国家认定,集成创新了6个北方主要食用菌标准技术体系,指导培训技术骨干8000多人,带动农户3万户,累计推广面积50多亿袋,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近60亿元。

研究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0余篇,其中70余篇被“SCI”收录或引用,出版著作20余部,获得国家已授权发明专利16项,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对我国的菌物事业做出突出贡献。

在产业化理论方面,李玉率先提出了食用菌产业是“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中重要的产业一环,提升了食用菌产业的地位。针对吉林省地处黄金玉米带、产量高效益低这一“新东北现象”,提出了“南菇北移”、“东木西草”、“建设百公里食药用菌长廊”等合理化建议,被省政府采纳,并付诸实施成为新的产业亮点。

在人才培养方面,李玉甘当人梯,培养了菌物学领域的硕士研究生100余名,博士研究生40余名,博士后40余名。在我国创建了较完整的菌物科学与食用菌工程人才培养体系。

在产学研平台建设方面,李玉建立了“食药用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吉林省食用菌创新中心”、“中俄菌物资源保育中心”、“中国白俄罗斯菌物资源保育中心”。创办了《菌物研究》杂志。创建了食用菌专科专业和应用生物科学(食药用菌方向)本科专业、建成相关的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并成为省部级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在国内率先形成了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的较完整的菌物学科体系。建设了21个产业化示范基地。主持召开了“第八届海峡两岸菌物学学术研讨会”、“中日及泛亚太地区菌物学论坛”、“ 第五届国际药用菌大会”等多次国内外大型学术会议,扩大了吉林农业大学及菌物学科在国际上的影响,为菌物学科搭建了良好的产学研平台。

2021年10月12日消息,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团队与浙江省丽水市庆元县食用菌科研中心在百山祖国家公园发现全球大型真菌新物种——近蓝紫丝膜菌(发现者陈俊良)。新物种论文近日在国际权威期刊《PeerJ》发表。


主要贡献

李玉是“小木耳大产业”的领路人,是国内“南菇北移”“北耳南扩”等食用菌产业发展战略的首倡者,探索出“科技专家+示范基地+农业技术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农户”的食用菌科技扶贫模式。2012年以来,率团队深入全国40多个深度贫困地区,每年280余天奔走在河北、山西、安徽、贵州、云南、陕西等地传授种植技术。推动建立31个食用菌技术推广基地,扶持食用菌龙头企业22个,帮扶800余个村、3.5万余贫困户实现彻底脱贫,年产值达350多亿元。


人物评价

李玉是世界上第一个为黏菌新种定名的中国人,也是我国第一个对黏菌属、科、目级进行系统分类的学者。他30余年来致力于菌物科学与食用菌工程技术和产业化研究,建成了位居国内前列水平的菌类种质资源库,其中仅黏菌就报道了400余种,发表新种36个,此前尚无中国人命名的新种。在食用菌领域筛选培育出39个品种,6个通过国审;创新改进了全日光栽培黑木耳等8项关键技术,改变了传统栽培模式;累计推广50多亿袋(菌包),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近60亿元。

目前吉林省“两院”院士人数为30人,而从省属单位走出的院士,李玉还是第一人。

原吉林省省长韩长赋在考察吉林农业大学食药用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时说,李玉教授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吉林农业大学的光荣,是吉林省属高校的光荣,也是吉林省农业的光荣、吉林省全省的光荣。